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英雄辈出,人才济济,有功盖千秋的贤帝,也有出将入相的能臣;有残暴昏庸的暴君,也有遗臭万年的奸人。他们大多都纪录史册,任凭后人评论他们的是非功过。历史上有这么一类人,忠君卫国,敢谏直言,心系社稷,忧国忧民,但他们最后都不能善终,通常追念他们的故事,都市为他们高尚的气节敬仰折服的同时,也为他们不公的运气哀婉叹息。
1、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
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黎民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枢纽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敬,认为他是文曲星 、奎星 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2、林则徐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竢村老人。福建侯官鼓东街(今属福州市鼓楼区)人。
生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七月二十六日。父林宾日,字孟养,号旸谷,教书为业;母陈帙,做针线、剪纸花,以助家用。林则徐4岁随父入塾启蒙,少年擅文名。嘉庆三年(1798年)中秀才,就读于鳌峰书院,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人,到场会试落选,为营生计,先后到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和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衙门事情。
在巡抚衙门4年,“尽识先朝掌故及兵、刑诸大政,益以经世自励”。林则徐是清末良好的政治家、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
生平喜好诗词、书法,著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等。所遗奏稿、日记、公牍、书札、诗文等,已辑为《林则徐集》。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端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捏词。只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商业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
凭据文献纪录,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以致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
3、诸葛亮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良好的政治家、战略家、发现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厥后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气,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发现木牛流马、孔明灯等。成都有武侯祠。另,大诗人杜甫有《蜀相》名篇传世。
曾发现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革新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仕宦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追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牧刘表,后诸葛玄去世,诸葛亮与其弟诸葛均隐居于南阳城外卧龙岗。三顾茅庐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相比自己,其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挚友徐庶、崔州平等挚友相信他的才干。
人称“卧龙”。他与其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
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玄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气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刻迎娶她。其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引《襄阳记》)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全心全意、死尔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4、魏征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大)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配合建立“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医生,封郑国公,谥号“文贞”。
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魏徵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
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5、寇准寇凖即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
太平兴国(980年)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台甫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
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乾兴元年(1022年)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 (1023年) 九月,病逝于雷州。皇佑四年(1053年),宋仁宗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谥"忠愍",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仁宗亲篆其首曰"旌忠"。
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6、史可法史可法(1602-1645),明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字宪之,号道邻,崇祯进士。授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
崇祯八年(1635年),迁右参议,分守池州、太平,监江北诸军以堵截民变队伍。十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安庆、光州等府县,提督军务,扼李自成军。后由漕运总督、凤阳巡抚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十七年,闻北京失陷。
初欲立潞王,马士英、阮大铖同谋欲立福王,送之至仪真,遂立福王于南京。加东阁大学士,入阁参政。受马士英倾轧,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清兵至,可法传檄各镇,无一至者,亲守西门险要。
城破,自刎不死,被执,不屈死,以袍笏葬于城外梅花岭。人称史阁部,谥忠靖。清乾隆追谥忠正。有《史忠正公集》。
史可法、字宪之,祖籍直隶(河北)顺天府(北京)大兴县,于祖父时移居河南祥符县后史庄(中牟县狼城岗乡后史庄)。7、文天祥南宋状元郎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的一个田主家庭。
其父爱念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福建有一僧人说土星冒犯帝坐星,怀疑有事故。不久,中山有一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想救出文天祥。
京城也有未署名的书信,说某日火烧蓑城苇,率领两侧翼的士兵作乱,丞相就没有忧虑了。其时大盗刚刚谋害了元朝左丞相阿合马,于是下令撤消城苇,迁徙瀛国公及宋宗室到开平,元朝廷怀疑信上说的丞相就是文天祥。
元廷召见文天祥告谕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覆说:“天祥深受宋朝的恩义,身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然而忽必烈还不忍心,急遽挥手要他退去。
有的说应该允许文天祥的要求,诏令可以。纷歧会儿又下诏加以阻止,文天祥已死了。文天祥临上刑场时特别从容不迫,对狱中吏卒说:“我的事完了。”向南膜拜后被正法。
几天以后,他的妻子欧阳氏收拾他的尸体,面部如活的一样,终年四十七岁。他的衣服中有赞文说:“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忠义至尽,仁也就做到了。
读圣贤的书,所学习的是什么呢?自今以后,可算是问心无愧了。”8、海瑞海瑞 (1514~1587),字汝贤、一字国开,号刚峰,世称刚峰先生。明朝政治家、著名清官。琼山人。
4岁丧父,靠母亲抚教成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考中举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海瑞被选授为福建延平府南平县教谕。上任后,制定教约十六条,要求学生认真遵守。
由于教育结果突出,受到副提督朱衡的器重,被召掌管书院。他主张维护师道尊严。有一次,提学御史视察学府,各学官皆伏跪迎接,唯海瑞作拱手礼说:“若至台院,当以属官礼见,此堂乃师长教士子之地,不妥屈体。”海瑞以维护师者尊严抗礼不屈出了名,被称为“笔架博士”。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到场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谕,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钱粮,并屡平冤假错案,攻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他攻击豪强,疏浚河流,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克制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万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死于南京官邸。
获赠太子太保,谥号忠介。海瑞死后,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广为流传。9、于谦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其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命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寓所仅能遮蔽风雨。
但因个性朴直,招致众人忌恨。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上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
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歌颂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10、郑乐成郑乐成(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名森,表字明俨、大木,幼名福松,为东宁王朝的开国君王。郑乐成原为中国南明政权的上将军,因蒙南明绍宗赐明朝国姓朱,赐名乐成,世称“国姓爷”、“郑赐姓”、“郑国姓”、“朱乐成”,又因蒙南明昭宗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尊称“延平郡王”、“开台尊王”、“开台圣王”等。1645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乐成乃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气力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困绕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恪守海岛厦门、金门。1661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并鼎力大举生长生产,但不久即病死。郑乐成死后,台湾民间陆续建设庙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为重要。
11、比干比干(gàn)(公元前1110年-公元前1047年)子姓,名干,沬邑(今河南卫辉市)人,牧野人,曾受封于比地,所以称之为比干,也可以称之为王子比干。商王文丁庶子,商王帝乙之弟,商纣王帝辛之叔,殷商王室的重臣,幼年聪慧,勤奋勤学。授以少师,辅佐商王帝乙。接受托孤之重,辅佐商纣王帝辛,历经两朝,忠君爱国,为民请命,敢于直言劝谏。
从政40多年,主张勉励生长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成为"亘古忠臣"。他从小智慧,勤奋,且勤学。被授以少师,命其辅助帝乙,帝乙死前又将帝辛托孤于比干,他辅佐两代君王,历经两朝,素来是忠君爱国,把为民请愿为己任,从政40余年里,鼎力大举主张生长农业牧业,提倡冶炼铸造,走富国强兵的门路,去世时六十四岁,因为直言劝谏,触及纣王逆鳞而被剜心致死,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比干。
帝辛二十八年(公元前1047年),去世,终年六十四岁。唐太宗时期,追赠太师,谥号忠烈。12、周公旦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
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良好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周公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同时又是中国古代教育的良好开创者。孔子与周公在教育思想上存在着渊源关系,在教育实践上也存在着继续关系。三千多年前的周公,对中国古代教育的生长曾起过庞大作用。13、伍子胥伍子胥(前559~前484),楚医生伍奢之子,名员,字子胥,春秋时吴国的医生。
公元前522年,其父伍奢被杀,他逃亡经由宋、郑等国入吴。后帮令郎光(即吴王阖闾)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整军经武,国势日盛。不久攻破楚国,以功封于申,又称申胥。
后吴王夫差时,劝王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吴王不听,渐被疏远,最后吴王赐剑命他自杀。伍子胥一生运气多舛,年轻时背井离乡,后率别国军队攻打自己的国家,鞭尸自己的先玉,这种“叛徒”的滋味我想也只有伍子胥自己能够体会。终其毕生的精神和智慧辅助吴国,然而行将就木之际,招来夫差的猜疑,本有时机逃跑,伍子胥却仰天长叹:“我该逃往何方?我已经老了,落叶归根,楚国已经不会收留我了,吴国也要扬弃我,天下之大,却没有我的容身之处!”14、屈原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子女。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诗歌之父”,被后人称为“诗魂"。
他是“楚辞”的建立者和代表作者,开发了“香草尤物”的传统。屈原的泛起,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团体歌颂到小我私家独创的新时代。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医生,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因遭贵族倾轧诋毁,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痛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高昂图强,做其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殃,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愿脱离楚国半步,体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宁静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龄念的世界四大文假名人之一。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发生了深远影响。15、晁错晁错(前200年-前154年),汉族,颍川(今河南禹州)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
华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医生。晁错生长了"重农抑商"政策,主张纳粮受爵,增加农业生产,振兴经济;在抵御匈奴侵边问题上,提出"移民实边"的战略思想,建议牧民充实边塞,努力备御匈奴攻掠;政治上,进言削藩,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以牢固中央集权,损害了诸侯利益,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叛逆。景帝听从袁盎之计,腰斩晁错于东市。晁错与其他人有所差别,他处于西汉初期“文景之治”的盛世,死于明君景帝之手确实让人为其鸣不平,只能说他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已。
晁错的政论文"疏直激切,尽所欲言",鲁迅称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代表作有《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贤良对策》等。16、狄仁杰狄仁杰(607--700年),字怀英,生肖虎,汉族,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南郊区)人;唐--武周时期良好的政治家,武则天当政时期宰相。
举明经。历官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宁州、豫州刺史,武则天即位,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为来俊臣诬害下狱,贬彭泽令,转魏州刺史,神功初复相,后入为内史,后又封为梁国公。在武则天当政时,以不畏权贵著称。死后埋葬于神都-洛阳东郊白马寺。
狄仁杰为官,正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黎民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黎民、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曾担任国家最高司法职务,讯断积案、疑案,纠正冤案、错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讯断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1.7万人,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是我国历史上以廉洁勤政著称的清官。17、岳飞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人(河南),为宋朝名将。
事母至孝,家贫力学。其母亲在他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岳飞以此为一生处世的准则。北宋宣和中,以敢战士应募,隶留守宗泽部下,屡破金兵,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四字,制旗赐之。又破李成,平刘豫,斩杨么,累官至太尉,授少保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
公元1129年,金兀术渡江南进,攻陷建康,岳飞坚持反抗,于次年收复建康大破金兵「拐子兵」于邺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两河(淮河、黄河)义军纷起响应,复欲进军朱仙镇,惜宰相秦桧力主和,乃一日降十二金字牌,召还。1141年(绍兴十一年),他遭诬告“谋反”,被关进了临安大理寺。监察御史万候*(音末期屑)亲自刑审、拷打,逼供岳飞。
与此同时,宋金政府之间,正加紧筹谋第二次和议,双方都视抗战派为眼中钉,金兀术甚至凶相毕露地写信给秦桧:“必杀岳飞尔后可和。”在内外两股恶势力夹击下,岳飞正气凛然,灼烁正大,忠心报国。从他身上,秦桧一直找不到任何叛逆朝廷的证据,但岳飞却仍于绍兴十一年夏历除夕夜,被赵构“特赐死”,杀害于临安大理寺内,年仅三十九岁。
岳飞驰骋沙场的英雄形象和含冤屈死的了局我想我们每小我私家都能耳熟能详,由于其时狭隘的民族意识,把金朝看成外族看待,致使岳飞的形象进一步的获得升华。但其忠贞不屈惨死于“莫须有”的罪名之下,足以让其名看重史,万世受后人敬仰。秦桧也永远的钉在了历史的羞耻柱之上。
18、方孝孺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因此世称“正学先生”。福王时追谥文正。浙江宁海人(宁海古古称缑城,故时人称其为“缑城先生”),明代大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师从“开国文臣之首”的翰林学士宋濂,历任陕西汉中府学教授,翰林侍讲,侍讲学士,直至根据《周礼》更定官制,将侍讲学士和侍读学士合并为文学博士,并升任文学博士(正五品,1400-1402)。
方孝孺自幼智慧勤学、机灵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后,即遵照太祖遗训,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让他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
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惠帝亦派兵北伐,其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进京后,文武百官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效果被捕下狱。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灭十族,共计873人。
方孝孺强忍悲痛,始终不屈,朴直不屈,孤忠赴难。被施以凌迟杀害于江苏南京聚宝门外,时年四十六岁。南明弘光帝时追谥"文正"。
19、曾国藩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建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建立人。晚清“中兴四台甫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日文正。
曾国藩一生推行为政以耐心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行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政界上获得了庞大的乐成。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制作了中国第一艘汽船,建设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摆设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毛泽东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表达出对这位已家乡人的推崇之情。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山河,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挽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泛起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威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致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湛,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完人。
”20、袁崇焕袁崇焕(1584~ 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广西藤县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
授福建邵武知县。时明军在辽东与后金坚持,日趋被动。崇焕虽身为知县,却以天下为己任,以辩才自许。袁崇焕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获得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
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天启二年(1622年),入京朝觐,因御史侯恂之请,被破格擢为兵部职方司主事。
不久,清太祖努尔哈赤夺占广宁,大臣廷议守山海关,以防御京师。危急之际,崇焕单骑巡阅山海关内外,还朝备陈关上形势和方略,请兵御守山海关。
廷臣称其才,升为佥事,监视关外军。他力主坐镇宁远(今辽宁兴城),守关外以捍关内,身为大学:士、蓟辽督师孙承宗之倚重。修筑关外重镇宁远城,进兵备副使,再进右参政。
后高第继孙承宗任蓟辽督师,崇焕拒绝执行高第撤守关内的下令,刺血为书,激励将士,誓死守卫宁远孤城。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乘隙实施反间计。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正法,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实则家无余财。
袁崇焕虽为抗清名将,但也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有《袁督师遗集》存世,今人辑有《袁崇焕集》。
21、范增范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是居(今中国南部安徽省桐城南)人,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末期农民战争中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秦末农民起义发作后,秦二世二年(即公元前208年),范增投靠了项羽的叔叔项梁,劝说他立楚王的后裔为楚怀王,以此招呼天下黎民。在项梁阵亡后,他追随项羽,成为他的重要谋士,厥后封为历阳侯,项羽尊称他为“亚父”。
公元前206年,范增追随项羽攻入关中,劝项羽乘隙消灭刘邦以绝后患,但没有被采取。刘邦厥后赴鸿门宴,范增频频表示项羽除掉刘邦,项羽犹豫不决,范增又让项庄舞剑,想寻机刺杀刘邦,又因为项伯也出来舞剑从中作梗,除掉刘邦的计划落空,最后刘邦逃脱。
厥后,刘邦被困在荥阳(今中国中部河南荥阳东北),项羽胜利在望时,没想到刘邦用了陈平的离间计,使范增受到项羽猜疑,遇事不再和他商议,范增一气之下辞官回乡,但走到半路就病死了。没有了范增的辅佐,项羽终于兵败,自刎于乌江。范增是唯一一个没有死在帝王刀 下的人,但西楚霸王项羽从初期叱咤风云,英雄无敌的辉煌,到厥后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了局,这种对比的庞大反差,更让人清楚范增之与项羽的重要性,我们经常为项羽的英雄末路感应扼腕叹息,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范增的怀才不遇,恨铁不成钢的心境。
所以与其说范增是病死的,不如说是项羽伤透了“亚父”的心,被活活气死的。22、关龙逄关龙逄(前1713年-前1620年),生于夏廑19年,卒于夏桀32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名相,因为进谏忠言而被杀,享年93岁,做了发、桀两代夏王的相。
故乡在今恼里镇龙相村。古时此地称龙城,原有一座大墓,墓前有祠,那就是夏朝末年中国第一位以死谏君的忠臣关龙逄的陵墓。此地松柏遮阴,庄严肃穆。
惋惜厥后连年战乱,加上黄河水淤积,到清末竟荡然无存。夏桀的残暴无道,黎民十分怨眼。夏桀却不以为然,还十分狂妄地把自己比作永远不落的太阳。
黎民咒骂他说:“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意为“你这个太阳还不快点完蛋!我们愿意和你同归于尽!"对于夏桀的暴行,作为夏朝的医生,贤臣关龙逄实在看不下去。据档案馆文献史料纪录:关龙逢也称豢龙,是古代豢龙部族的子女。他多次向夏桀进谏,要他体贴黎民与国家,但夏桀基础听不进去。
经由恒久思考之后,关龙逢决议以献黄图进谏。关龙逢想借此说明形势危急,夏桀应多体贴朝政。
关龙逄奉献了黄图,居心立而不去。夏桀看到关龙逄的样子,心里很不耐心,就说:“你另有 什么惑众的谣言要说?"关龙逄怒目而视。夏桀早就对这人絮絮叨叨、净说难听话的关龙逄厌恶极了,什么也不问便把黄图烧毁,接着喊来兵士把关龙逄囚禁起来,不久就杀了。23、林则徐林则徐(1785--1850)清朝大臣,民族英雄。
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族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身世于士医生之家,幼年以机灵聪慧著称。嘉庆16年(1811)考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等职。嘉庆25年后,先后在江南。
江北多省任职,主持军政、民政、水利等,政绩卓著,升任巡抚。道光17年(1837),任湖广总督。其时鸦片流毒海内,仕宦军民皆受其害。他在辖区内严禁鸦片,成效显著。
次年,上疏请用重典禁鸦片,受到道光帝重视,任他为钦差大臣,控制广东水师,卖力禁烟。1839年,他团结两广总督邓廷核查缉烟贩,收缴英美烟贩鸦片237万余斤,广州虎门焚毁,连续达四十日,人心为之大快。
史称“虎门销烟”。同时,会同水师提督关天培,增强海防,多次挫败英军挑衅。为了相识西方,下令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刊,编成《四洲志》,被后人誉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40年6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久攻广州不下,遂北上攻占定海。
林则徐遭投降派首领穆彰阿诬陷,被免职。次年,流放新疆,兴修水利,多留德政。4年后,又任陕甘总督等职。
1850年,病死于广东普宁县。他的事迹近代以来广为流传,为影戏及多种戏剧所采录。24、蒙恬蒙恬(约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琅琊蒙山(今山东省蒙阴县)人。
秦朝时期名将,上卿蒙骜之孙,内史蒙武之子。身世名将世家,自幼胸怀雄心。率军攻破齐国,拜为内史 ,深得秦始皇宠信。
秦统一六国后,率领三十万雄师北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威震匈奴,誉为"中华第一勇士"。中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监修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克服了海内交通闭塞的逆境,大大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秦始皇去世后,中车令赵高、丞相李斯、令郎胡亥黑暗谋划政变,导致蒙恬吞药自杀。
曾经改良毛笔,被誉为"笔祖"。25、苌弘苌弘(约公元前582年-公元前492年),亦作苌宏,字叔,又称苌叔,东周时期蜀地资州人,周景王、周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所属医生。
曾为孔子之师。刘氏与晋范氏世为婚姻,在晋卿内讧中,由于资助了范氏,晋卿赵鞅为此声讨,苌弘被周人杀死。传说死后三年,其心化为红玉,其血化为碧玉,故有"苌弘化碧"、"碧血丹心"之说,以喻忠诚正义。
事见《左传·哀公三年》。《庄子·外物》纪录:"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后亦用以借指屈死者的形象。26、陆秀夫陆秀夫(1236—1279)南宋抗元名臣。
汉族,字君实,楚州盐城长建里(今属江苏建湖)人。宋理宗宝佑进士。
初为李庭芝幕僚,后官礼部侍郎等职。临安失守后至福州,与张世杰等立赵昰为帝。
赵昰死,又拥赵昺,奉天子居厓山(今广东新会南),任左宰相,继续组织抗元。祥兴二年(1279年)崖山海战为元军所败,负赵昺投海自杀。有《陆忠烈公遗集》。
陆秀夫20岁时(南宋宝佑四年)与文天祥同登进士榜。祥兴元年(1278)为左丞相,次年2月,元军大肆南犯,君实辅弼幼主驻军崖山抗元,不幸战败,驱妻、子入海后,即怀揣玉玺,负帝壮烈投海,终年42岁。27、介子推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人,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纪念。
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发生了(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
28、夏完淳夏完淳(1631年10月4日-1647年10月16日),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祖籍浙江会稽。明末诗人、抗清英雄。
父亲夏允彝,江南名士。老师陈子龙,抗清将领。
夏完淳幼聪慧,"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从军征战抗清。弘光元年其父江南领兵鏖战,战败自杀殉国殉后,夏完淳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六岁。殉国前怒斥了洪承畴一事,称名于世。
有《狱中上母书》等。身后留有妻子钱秦篆、女儿和遗腹子,遗腹子出世后夭折, 家绝嗣。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合葬墓今存于松江区小昆山镇荡湾村中原公墓旁。
柳亚子《题<夏内史集>》第5首:"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骚一世宗。我亦年华垂二九,头颅如许负英雄。
"29、苏武苏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西汉大臣。武帝时为郎。
天汉元年(前100年)衔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元勋之一,彰显其节操。30、张飞张飞(约166-221)字益德(《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六》作“益德”,《三国演义》作“翼德”),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氏,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张飞对刘备是极其忠诚的,他也最把忠诚挂在嘴里。吕布被他发现的"三姓家奴"羞辱,而在张飞的心目中,只要有不忠诚的现象,他就会马上翻脸。好比古城关羽,长板张飞。所以从张飞平时的心态、性格及体现,张飞的忠诚虽然没有体现的鲜血淋漓或者可歌可泣,但极具真实。
张飞若不是心伤关羽之死,也不会死的如此冤枉!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忠臣人物,个个忠心耿耿,举国尽瘁,为国效力。虽然谁人时期动荡不安,但总有忠臣保驾护航,他们的心永远忠诚主人。文中序号仅为序号,并非排名。
本文来源:yobo娱乐官网登录-www.qhmote.com
QQ:341513660
手机:15178966667
电话:021-306703951
邮箱:admin@qhmote.com
地址: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道孚县方蒂大楼680号